八種原型
在克理斯多夫.佛格勒(Christopher Vogler)的著作《作家之路》,列舉八種大眾故事中常見的角色原型,以下內容依據李洛克的〈大眾小說的8種角色原型〉做統整與修改,可知常見八種原型為:英雄、師傅、使者、守門者、變形者、陰影、盟友和搗蛋鬼。
然而,角色原型並非一陳不變,隨著劇情的推演而變換原型是非常常見的事,甚至也會有兼任兩種原型的人物存在。
在課堂上,我們以三面向來切入探討原型角色,分別是:
一、角色定義:該原型的介紹與特點——「他是什麼?」
二、戲劇作用:原型存在的目的與功能 — — 「他出現要做什麼?」
三、原型變化:該原型的種類與變化 — — 「他有什麼不同面貌?」
在上一堂的〈英雄之路〉就談到:
能夠引發觀眾認同、讓觀者有帶入感的就是主角,通常就是「英雄」:不論是出於自願或是被迫,都需要為了「必須完成的目標」而在過程中經歷無數的挑戰與試煉,最後歷劫歸來。
因此只要是有目標+不斷挑戰達成的角色,都有機會成為英雄。
以師傅和使者為例,兩者的定義分別為:
能給予英雄指引、教導、協助、鼓勵、資訊、是非觀念,使英雄最後能達到目標的角色事物。
打破英雄一成不變的生活,提供英雄動機、強迫上路的人事物,都是使者。
師傅旨在幫助英雄成長(英雄之旅中的「智者相遇」),而能讓英雄有所進步的都是師傅,意味著該角色不一定要是人,可以是英雄心中的一段回憶等等;而使者的目的是提供動機(冒險召喚),而一開始英雄通常都是拒絕召喚的。因此使者會強迫英雄上路,使冒險得以開展,使者可以被其他原型兼任(如師傅),但卻不能缺少,因為沒有動機的旅程,將是一場混亂。
另外,在這八種原型中,只有「搗蛋鬼」跟英雄較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,作用是在故事中穿插並帶來歡樂,讓讀者感到放鬆和欲罷不能,是非必要的角色,也有可能英雄本身就是引讀者發笑的搗蛋鬼。
回家作業
配合本週閱讀的希臘神話和西遊記,自選兩名角色做角色三面向、英雄之路與原型分析,也是作為角色主題的收束,以下是孩子們的內容呈現:
在Medium寫作是想和更多人交流分享,也是作為梳理脈絡的紀錄。
因文章沒有開付費牆,拍手不會產計價,但希望大家能透過拍手和我互動!👏單純走過路過,請給1–5個拍手。
👏喜歡這篇文章,請給6–10個拍手。
👏想看更多這類型的文章,請給20個以上拍手。
👏真心超級愛這篇文章,請50個拍手。(給好給滿)也歡迎回覆對這篇文章的想法,期待與你交流:)